黄毒蛾

Euproctis chrysorrhoe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8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翅展 雄26--32 mm,雌32--40mm。
形态 成虫白色;触角干白色,栉齿棕色;下唇须褐色;头、胸和腹部基部白色
微带黄色;腹部其余部分褐棕色;肛毛簇红棕褐色;胸下面黄白色带棕褐色毛;腹下面
和足黄白色,前足胫节带棕色毛。前、后翅白色,微带淡黄色,前翅在中室顶端,Ml脉与M2脉间和臀角处有黑色斑(有的个体无斑)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呈宽带状;钩形突顶端有纵沟;抱器瓣呈倒靴形;囊形突大三角形;阳茎基部粗圆,末端腹面有齿突。
卵直径0.4~0.5 mm;扁圆形,灰色,光滑。
幼虫体长30mm左右;黑灰色,有棕红色瘤,上生黄褐色毛,背面有两条红褐色带,带外侧有白色断续的带;翻缩腺鲜红色。
蛹黑褐色,有白毛丛,腹端尖削,生有小钩。
观察标本 1♂,新疆塔城、1979.Ⅶ.10、植保站采。

生物学

生活习性 在新疆一年发生一代;以三龄幼虫群聚作公共的丝巢越冬。翌年4月 底幼虫自巢内爬出,开始危害叶芽,6月初幼虫单独或成群在叶间、树皮缝隙中、树枝分叉处作疏松茧化蛹;6月底至7月初羽化出成虫;成虫趋光性强;卵一般产在采伐迹地的萌芽林、幼林、林缘处的树叶背面,在成熟林里则产在树冠最上部,每一雌蛾产卵一块;每卵块约由500粒卵组成,排列成肠状,上被金黄色或黄褐色毛;7月中至8月初孵化出幼虫;幼虫群集在巢内危害,每巢约有幼虫200~500条,最多可达2000条;9月底至10月进入越冬状态。
寄主植物 杨、柳、栎、栗、柞、鹅耳枥、榛、桦、榆、槭、椴、李、苹果、梨、蔷薇、花楸、山楂、七叶树等。
防治
(1)灯火诱杀成虫。
(2)秋冬两季和翌春剪掉并烧毁越冬巢。
(3)用化学药剂消灭幼虫。
天敌 已知寄生性天敌有125种,其中与我国有关的天敌有:姬蜂科昆虫25种;小茧蜂科昆虫21种;小蜂科昆虫15种;细蜂科昆虫1种;双翅目昆虫21种。